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达人 > 正文

蒸米粑的由来

2024-08-03 21:13:26

1、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彭泽杨梓与鄱阳义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鄱阳湖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2、红旗界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

3、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从类似汤圆的米粑演变成现在的蒸米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外形上,人们后来逐渐改为将米粉团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状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

4、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制作粑馅时,先将主料细切成丝,用植物油或猪油将之炒至半熟,然后加入适量的葱、蒜、姜、酱油、味精、食盐、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笼前,笼底用芭蕉叶或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粑之间隔上小块叶片,这样蒸出的粑不相互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数百年来,每逢孩子百日、周岁、老人寿诞、逢年过节都要做蒸米粑,好友相聚、贵客上门也常用蒸米粑来款待客人。

5、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蒸米粑这种传统美食已走出深闺,不但风靡彭泽广大城乡,在全国其他许多地方常常能看见它的身影,而且,随着走出国门的彭泽人的不断增多,蒸米粑这种民间小吃也被带到了国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