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2024-08-17 07:05:26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沿直线进行的性质,早于牛顿2000多年就已经总结出相似的理论。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十四世纪中叶,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在他所着的《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当孔隙相当小的时候,尽管孔隙的形状不是圆形的,所得的像却都是圆形的(其中所含原理是因为:这时的小孔成像成的是太阳的像,故为圆形);日食的时候,像也有缺,和日的食分相同;孔的大小不同,但是像的大小相等,只是浓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所得的像变小,亮度增加。对于这一现象,赵友钦经过精心思索和研究,得出了关于小孔成像的规律。他认为孔相当小的时候,不管孔的形状怎样,所成的像是光源的倒立像,这时孔的大小只不过和像的明暗程度有关,不改变像的形状。当孔相当大的时候,所得到的像就是孔的正立像。
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祖先制造了圭表和日晷,测量日影的长短和方位,以确定时间、冬至点、夏至点;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以观察天象,测量恒星的位置。此外,我国很早就利用光的这一性质,发明了皮影戏。汉初齐少翁用纸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皮影戏到宋代非常盛行,后来传到了西方,引起了轰动。
- 上一篇:饺子是谁发明的
- 下一篇:刑事拘留的条件是什么
猜你喜欢
-
项链便宜不掉色材质
阅读量:14 -
耳钉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55 -
保暖内衣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65 -
凉席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87 -
买棉被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32 -
筷子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74 -
袜子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66 -
菜板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21 -
被子买什么材质的最好
阅读量:25 -
茶几买什么材质好
阅读量:66
-
阅读量:91
-
阅读量:85
-
阅读量:57
-
阅读量:63
-
阅读量:69
-
阅读量:68
-
阅读量:77
-
阅读量:37
-
阅读量:25
-
阅读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