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
2024-09-16 14:41:45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猜你喜欢
-
山东专升本培训机构排名前十
阅读量:7 -
保护大雁的标语
阅读量:44 -
6.9折怎么算
阅读量:73 -
6.5折怎么算
阅读量:84 -
毛绒绒和毛茸茸哪个对
阅读量:93 -
甄嬛怎么读
阅读量:50 -
甄宓怎么读
阅读量:83 -
砧怎么读
阅读量:14 -
针灸的发源地
阅读量:61 -
鹧鸪怎么读
阅读量:11
猜你喜欢
-
阅读量:69
-
阅读量:14
-
阅读量:67
-
阅读量:70
-
阅读量:87
-
阅读量:53
-
阅读量:11
-
阅读量:72
-
阅读量:19
-
阅读量:40